日军围剿八路军一个团,其余两个团就在旁边,却没能及时挽救
前言:
“五一大扫荡”期间,我军损失惨重,许多高级指挥员倒在了这场战役中。通过这场战役我军暴露出来了许多问题,通讯问题就是其中之一。
八路军的一个团遭到了日军袭击被全歼,另一个团竟然毫不知情,再次落入圈套。周围还有两个团以及一个军区机关,在该团遭到重创时,其余两团听到枪声,不但没能成功支援,自己还陷入了苦战。
事件背景:“五一大扫荡”
中国的乌克兰大家知道是哪吗?日军将其称为八路军的兵站,此地就是冀中军区。“五一大扫荡”就是日军针对冀中军区展开的一次战略性进攻。
此时的日军,已经没有了一开始“三个月占领中国”的嚣张气焰,长时间的抗战,日本已经感觉到了很大的危机感,在华北地区,这种危机感较为严重。这些危机感的来源就是我党以及八路军,日军为此专门研究了我军,并调整战略部署。
展开剩余90%经过日军的研究,还真让他们研究出来个门道,他们发现我党韧性如此顽强的根源在于我党对于民众的工作,传播的十分深入,并且还在不断地扩散。
太平洋战争的爆发,更是让日军越来越着急,在日军的战略部署中,是打算将华北作为他们的兵站。现在拿不下来,国防资源得不到稳定的保障和开发,这让以战养战的日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。
他们一整年的计划重点中,冀中地区是重中之重,该地区的抗日根据地有着很大的威慑力,尤其是在铁路等交通运输方面。冀中丰富的资源,让日军再也忍不住,加快了攻占步伐。
他们打算用急袭、包围等战术,对八路军进行大规模清剿。我军在收到消息以后,也做出了反应,由于我军在此地的扩军已经达到了极限,物力支撑也到了临近点,军械装备十分匮乏。
基于这些原因,党中央下达指令,反“扫荡”不应以反手为主,保存有生力量才是最佳方案。日军在确定方向后,自1942年2月开始,日军开始陆续对华北地区的根据地发动战争,一场规模十分庞大的“扫荡”正式拉开序幕。
这期间按时间段来分的话,总共发生了三次作战。第一阶段是外围“扫荡”阶段,日军通过引诱和逼迫的方法,将冀中区域的领导机关和主力军聚集到一起,意图围歼。我军本意是撤离到敌人侧后方,但是没法实现,随着日军的步步紧逼,无奈撤离到中心区域。
第二阶段是日军的合围阶段,由于我军被逼到了中心区域,日军就想一举将我军拿下。我军奋力抵抗、全力突围,有个别军队成功打破包围圈。
第三阶段是日军的反复“扫荡”阶段,在这一时期的日军,不再大规模作战,而是专门留下精锐小部队,制造一种撤退假象,吸引我军返回。由于情报匮乏,党中央下达了错误指令,导致许多主力部队被日军围攻,损失十分惨重。
三阶段战役过后,党中央决定将冀中地区的主力部队全部撤离,只留下小部队进行游击作战。日军也将自己的主力部队撤离,留下了守备部队以及大量的日伪军,继续从事“清剿”工作。
我们今天要讲的战役,就发生在第三阶段,这是当时我军真实状况的一次反映。
部队接连遇袭,不合理的背后是无奈
党中央下令跳出冀中区以后,第17团、第18团以及第22团战略部署各不相同,但十分巧合的聚集在了一起,三点一线,相差仅有十公里,散落在八个村庄内。可惜由于当时的通讯设备并不发达,导致这三个部队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。
这“狭小”的区域内,三个部队除了不知道对方存在以外,更没料到还有一批日军潜伏在这里,准备偷袭。这一批军队由坂本吉太郎率领,总共5000余名全副武装的日军。这批日军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?
这就不得不提第18团的威名了,在华北地区尤其是冀中地区的日军,只要是提及第18团,那都是一阵头疼,恨得牙痒痒。他们恨我军爱惜的不行,这可我军第九分区的主力团,作战相当勇猛。
“老虎团”说的就是这只军团,在攻城这方面,第18团绝对是好手。自抗日时期成立起,该团就立下了许多功勋,总能给上级指挥带来惊喜,完美的完成各项任务。
日军反“扫荡”期间,第18团更是重点打击对象,日军曾多次试图全歼第十八团,但“鬣狗怎能堵得住雄狮”,日军均以失败告终。第18团总能用血战撕开一个突围的口子,这几乎成了日军的梦魇。
上级下令让白泷理四郎负责歼灭7分区的八路军,白泷理四郎作为110师的团长,当下令要打破心理上的束缚,再次围歼第18团。收到命令当天,他就做出了规划部署,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坂本吉太郎。
按照白泷理四郎的战略部署,坂本吉太郎需要前往马阜才村周边区域设伏。结果还没到达指定地点,就遭遇了八路军第32区队,双方打了一番血战。
此战打完以后,坂本吉太郎认为第18团已经知道他们设伏一事,可能已经转移路线,或者早有所防备。因此,他决定换个方案,正当他准备下令撤离时,第18军浩浩荡荡的出现在了道路尽头。
坂本吉太郎并没有急下令,而是想看看周围是否有其他部队支援。根据勘察,第18团现在是一个孤军,坂本吉太郎一听这,这不大好时机来了吗!
直接下令,按原计划行事,等第18团到了伏击点以后,日军直接发动突袭,战况相当惨烈。第18团无奈向杨阜才村撤离,结果日军早在这里等候多时,双方再次交战。
第18军再次撕裂包围圈冲到村北时,又是一批伏击的日军,后面的追兵加上伏击的敌人,让第18团损伤惨重,主要干部基本都倒在了这场战役中。第32区队为何不通知第18团呢?
第17团等的就是第32区队,苦等许久,直到听见枪响,该部队才知道出事了。第18团在遭遇伏击时,第17团和第22团都听见了枪响,前者被马阜才村村北的敌人拦住无奈撤离,后者则被宋家村的敌人包围,突围后撤退。三个部队各打各的,根本不知道对方的底细。是什么造成了这一情况呢?通讯落后负首要责任。
八路军的通讯系统
在那个科技落后、农业为主的旧中国,军队之间是如何联系的,电台、信件还是什么办法?
电台,是我们在战争片中最常见的通讯设施,电台在我军成立初期时数量是相当少的,远不像电视剧或者电影中演的,很多电台同时工作。
随着各种战役的爆发,我军不断从战场上缴获电台,后来又通过购买获得,抗日时期,全面抗战国民政府还提过了一些,这让我军的电台网络逐渐完善,有些军区甚至能普及到团级。像前文中讲的几个部队,仅是团级,并没有具备电台。
电话,这一通讯设施在我军中的普及还要得益于日军,他们经常在炮楼等地区部署电话线,这是日军联络的主要设施。破坏敌人的电话线,是我军抗日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,剪了敌人的拿回去自己用。
通过日军的电话线,只要是在同一个驻地的正规部队,都可以实现电话网络覆盖。前文中的几个部队,显然不符合这一条件。
交通员、传令兵、“土电报”(鞭子)、“消息树”、警钟,这些土方法都是我军前期传递通讯的重要手段,用于前文中的几个部队显然没有效果。
旗语、“起花火箭”,这是用于战场上的通讯方式,前文中的情况,第18团已经遇袭,这两种方式显然也不大合适了。冲锋号,这是咱们最常见的通讯方式,根据前文的情况,用于传递信息,显然是做不到的。
小结:
第18军以及周边几个部队遇袭的情况,充分说明了通讯的重要性,没有良好的通讯方式,各方面的作战都很难做到同步。可想而知,老一辈革命家们,经历了多大的困难,强悍的军事能力进一步体现出来。
缅怀那些革命先辈,他们为我们打下的这太平盛世,付出的远超我们的想象,这是文字都无法记录的,我们只能试着去感受。
发布于:天津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