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分类

你的位置:大小单双有实力带赚钱的导师 > 产品展示 > 抗战中国国内军队的训练时间四个月为何还比不上远征军的六周

抗战中国国内军队的训练时间四个月为何还比不上远征军的六周
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11:56    点击次数:147

抗战时期有一个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现象,那就是中国国内军新兵训练时间是4个月,驻印军的训练时间却短的多,只有6周,训练的结果却是驻印军战力最强。当时中国国内的军队也很能吃苦,但结果却不如人意,这要从多方面说起。

首先就是驻印军破除了老兵迷信,招兵最喜欢“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”征召的大学生和中学生。这节省了大量训练时间,国内驻扎的中国军队还要给士兵补习最基本的文化。当时的国内驻军中士兵不识字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,贵州补充到广西的新兵文盲占了百分之九十七。除了不识字,中国军队的新兵还百分百没有最基础的科学常识。

展开剩余73%

当时国内新兵训练的时间是这么分配的,士兵认识阿拉伯数字,花费两到三星期;学会十进位的米突尺还需要两到三个星期;教育士兵弹道抛线的基础知识又要两到三周,按照当时国内军队的训练程度,教育一个士兵学会射击,需要近三个月时间。就连国内的滇西远征军士兵,文化基础也是小学毕业,训练时间也会相应延长。驻印军的征兵条件,在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直接掌握的军队算得上是空前豪华,因为在抗战前的1934年整个中华民国的大学毕业生只有7552人,截止到1949年整个中华民国培养出来的本科生都只有18万5000人,培养出的中专生只有54万6700人,1949年中国在校的中学生只有26万人。

抗战时期,大片国土沦陷,民国政府手中实际掌握的适龄大学生和中专生更少,国统区内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有6万4097人,中专生、高中生11万6771人。在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下,当时有15550名大中专学生,和数千名公务员参与了青年军运动,其中的大部分分到了驻印军中(还有的分到了空军、伞兵等部门)。驻印军的先天条件太雄厚,国内其他部队只能羡慕嫉妒恨。

其次就是驻印军教官水平高,是美军教官手把手教的。二战时期的中美联国的教官选拔机制完全相反,美军优先选择王牌飞行员、坦克手、荣誉勋章获得者充当教官,甚至严重影响了美军飞行员等战斗精英的“成绩”,这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,《太平洋战争》的主人公巴斯龙就给新兵晚辈们当过机枪教官,《兄弟连》的温连长在朝鲜战争时期也当了教官,美军二战头号王牌理查德·邦也在战争后期充当“菜鸟们”的射击教官(他一人击落日本战机40架,由于他当教官占用了大量时间,成绩自然远不如德国和苏联的同行)。

中国军队当时的教官可不是战斗精英,按照当时的军队惯例,军校毕业生“第一等人当师长,第二等人当参谋、幕僚,第三等人到教育机关”,成绩最差的“第四等人当教官”(常年担任的教官,陆军大学的毕业生是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强制当两年教官)。中国教官素质差,教育的内容更是落后。中国的炮兵教官们当年在日本留学时,就被日本老师另眼看待,学习的是一战时就已经淘汰的直接瞄准法。中国教官们在自家军校受的教育也落后于人,陆军大学找的外籍专家要么是白俄(苏俄内战失败者)和法国军官,要么是别有用心的日本军官。

最后,驻印军的后勤和训练都是美国盟军制定的,在油料、弹药上舍得给,驻印军炮兵训练时就要用400发炮弹进行实弹射击,这是国内无论如何都没有的条件。当时中国国内只生产了42万发75毫米炮弹,平均到每门75毫米炮身上也就是400发炮弹左右,平时根本就不舍得让炮兵进行过多练习。

驻印军是抗战时期中国集中了国内最拿得出手的兵员,让美国战争机器用工业化军事培训诞生的产物,它精锐,但无法批量生产、普及。而在黄土地上,还有一群人用更实事求是的方法在大批量培训军官、士兵,终于生产出了震撼世界的强兵……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